About TNUA-PRINTS

從臺灣人的種性看待版畫教育的發展 董振平
照常理推論,一座島嶼群聚了兩千多萬人口,理應容易統合、治理,但介於台灣早年複雜之歷史背景,島國長期受制殖民式之異質教化,既無良性共識觀點,更乏行為處事的精準度。國家主體中心思想顯然附之闕如,連帶藝術、人文等教育長期導向,亦無特別值得稱頌之處。猜忌分化等意識型態,充斥於島內各個場域、角落,難怪被戲稱:「台灣島是一艘漂流於海上的鬼盜船。」 年輕世代女作家一語道破台灣人民現實處境的麻木與無奈。
遠處於東歐的波蘭,有蕭邦FREDERIC CHOPIN(1810-1849)這位偉大、並具憂患意識的鋼琴詩人,他的音樂像母親的奶水般,滋育著經歷二次世界大戰下苦難的波蘭人民,也許波蘭種族複雜、信仰分歧,但終究孕育出團結工聯、理性建國的思維!或許我們也可以期待,面對無解的現況,後世代終至有解套的一日。
台灣的美育環境,長期是處於切割、分級的狀態。藝術媒體地位的高低、重要與否,取決於主觀意識之強勢主導下的結果,決策的背後,仍是來自狹隘之民族種性使然。
台灣在各類升學甄試中,鮮少將藝術、人文、公益項目作為加重計分的參考標準。長期以來對人文養成教育之戕害,又豈止於檯面浮現之負面效應而已。試看!島內多數家庭,看待自家空無一物的牆面,是否警覺到那是一種文化認知的〝空缺〞,理應有收藏或擺設藝術品的習慣,作為個人關心藝術的門檻標準,才具有指標性之衍生意義!
「版印效能」在現代人的生活領域中,牽連甚廣。從衣、食、住、行到媒體、娛樂,幾乎無所不含,只是生長在島上的民眾,對版印的知識過於冷漠、生疏。日本「浮世繪」風格能成就庶民文化之龐大影響力,日本的民族性必然有其正本清源的典故!
版畫的原典精神,關鍵來自中國─人類文明發展史中,偉大的造紙及印刷術。塑此淵源,從事版畫媒體創作者,無形中,頭頂著歷史的光環,真是再光榮不過了!
臺北藝術大學前身為國立藝術學院,一九八二年創校(暫借臺北市國際青年活動中心);一九九一年遷校(出盧入關),校址坐落於風光明媚的關渡山頭,正是首任校長鮑幼玉(1924-2004)先生的鼎力抉擇。北藝大版畫組目前是全國大專美術科系中,唯一設有純藝術版畫主修的學門。要特別感謝美術系創校元老,像是:劉思量校長、何明績(1921-2002)主任、何懷碩教授、林惺獄教授等,率先將版畫課程建制於副修範疇,間接促成版畫日後爭取主修的宿命。儘管在會議中有贊成與反對的爭執,最終仍以過半數通過議案,版畫終究成為水墨、油畫及雕塑之外的新主修選項。
一九九四年前後馬水龍校長,催生了版畫組安身立命的特殊專業教室。十八年後(2005)又在邱坤良校長關注下,為版畫組增聘一位專任教職,至此版畫組終於有了兩位專任員額(董振平、劉錫權)。在此之前,張正仁老師長期身跨版畫、油畫主修課程,辛苦是可預期的。過去由於同仁彼此觀點不同,難免形成認知上的差距,但諸如:選擇性的遺忘,或刻意壓縮編制,凡此往例,實無可取之處。過往逝去場景,皆可淡忘,奢求平心自處,自然雲淡風清、了無芥蒂。

歷年曾擔任版畫教學的專兼任師資有:廖修平、曲德義、張正仁、鐘有輝、梅丁衍、楊明迭、許瓊禧、林彩玄(怡君)、劉錫權、張家瑀、林仁信等,長年來共同為版畫教育付出心血。但無論是大學部或是研究所,在經歷這二十多個年頭,必須感謝美術系所有教授、同仁長期對版畫組的教導與抬愛!
台北藝術大學還很年輕,何其榮幸,立足於地傑人靈、鳥語花香的「關渡」貴寶地!寄望版畫組成為台灣現代版畫創作的推手,引領本土版畫教育之傳承精神。〝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〞版畫組以簡短時光,見證曾經歷的歷史,期待版畫組的未來:有如倒吃甘蔗、漸入佳境之感!
誠如波蘭導演羅曼˙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(1933- ) ,執導〝戰地琴人〞(The Pianist)所言:「音樂是調適個人生活,並演釋為一種力量、勇氣,去對抗惡勢力的紛擾」。波蘭斯基用作品表達他的憤怒!他做到了!個人相信,無論是好的音樂或洗鍊的藝術作品,一定都具備教化、激勵與革命的犧牲本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